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介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界广泛使用的一种分类编目体系。它是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于1986年根据国情和图书馆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图书馆对图书和资料进行分类、登记、存放和利用,通过分类将图书和资料以相关性系统地归纳和整理,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
分类体系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根据图书馆所收集的各类图书和资料的内容、性质和用途,将其分为21个基本大类(用字母表示),每个大类下细分为若干个次大类(用1-9的数字表示),次大类再细分为许多小类(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最后利用数字和拉丁字母的组合来标示各个具体的学科、学术或具体领域。这种分类方法让图书馆的藏书更加有序,并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
主要特点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方式较为灵活,不仅可以根据新形势、新科技、新成果对现有分类进行更新和调整,还可以根据特定图书馆的需求制定、扩展或缩小基本分类的范围。此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还注重对图书馆藏书的动态管理,随着新的出版物、新的学科的不断涌现,图书馆可以对自身的馆藏进行调整和扩充。
此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还注重了对图书馆科技文献、社会科学文献和自然科学文献的分类,实现了对不同学科和学术领域图书和资料的有序管理,方便了读者的查找和利用。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另一个特点是灵活性。它可以根据不同图书馆的实际需要,制定、扩展或缩小基本分类的范围。当新的出版物、新的学科出现时,图书馆可以根据需要对馆藏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扩展。这有助于保持图书馆馆藏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界广泛使用的一种分类编目体系,其灵活性和动态管理的特点使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服务于读者,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温馨提示:应版权方要求,违规内容链接已处理或移除!